营山县志(明清版统编本)

时间: 2018-12-05 20:33

中共十七大提出:“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古代地方志是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营山曾六次编修《县志》。这些志书,明万历四年本,藏浙江鄞县“天一阁”,县志办有影印本和手抄本。清乾隆八年本,存北京图书馆,县志办有复印本。清同治九年本,存县档案馆。其余版本无从查考。

为方便广大读者和营山历史研究者了解营山古代自然、社会、人文史料,为当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我们以清同治九年版《营山县志》为基础,将明万历四年本、清乾隆八年本的史料按时间顺序归并于同治九年本的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杂类、艺文等九个类目中的八十个条目,成为一本以时序为经、以事类为纬的全面系统的地方史料。

在编选中,我们保留了原志中大部分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的史料,省略了三百九十三名节妇的姓氏,四百二十三名战守绅民的姓名,七十九位先贤、六十八位先儒的简介和祀孔典礼的乐谱、仪式以及与本县关系不大的诗文,增补了同治九年至宣统三年的部分“职官”和“人物”。

编修于封建社会的《营山县志》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书中对不满封建剥削压迫而奋起反抗的农民、流民起义,被诬为“贼”、“寇”、“逆”,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我们这次统编,仍保持其原貌,广大读者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别其是非。特别是对原籍营山的西晋流民起义领袖、成汉政权创始人李特,明朝中叶农民起义首领鄢本恕、蓝廷瑞,我们在《人物志》的“外记”之后附上他们的传记,以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

为方便阅读,对比较艰深、生僻的词语、典故随文作简要注释,并在被注释的词语下加圆点(历史纪年对照公元纪年因格式固定未加圆点)。形迹模糊、无法辨认的字,用□代替。

为帮助读者了解营山古代历史发展的梗概和县志中有关职官的职权和品级,我们编写了《事记》和《县志中部分职官称谓简释》附于全书之末,供读者参考。


全文见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